徐雅琴课题组在化学方法降解天然多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管理员2018年05月08日 10:34 浏览次数:

近期,国际学术期刊《Food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天然产物分子结构与修饰团队徐雅琴教授的题为“Characterization,antioxidant and hypoglycemic activities of degraded polysaccharides fromblackcurrant (Ribes nigrumL.) fruits”的研究论文。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常见的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障碍性疾病。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主要以2型为主,其比例己超过93.7%。目前,磺酰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上应用最为广泛,但长期使用后都不能很好控制血糖浓度,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且部分患者不能长期耐受其治疗。因此,如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合理友好的治疗和日常保健,特别是从天然植物中寻找和开发安全、有效、方便使用的大众化降血糖产品,已成为国内外医药、化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研究表明,某些具有特定结构的天然植物多糖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天然提取的多糖由于其分子质量较大(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在水中溶解度很低,不利于生物体有效吸收并发挥生理活性,如果直接注射也会受到有机体排异引发不良的后果。因此,通过适当的方法降解多糖,把大分子断裂成在一定分子量范围内的较小片段,使其比高分子质量的多糖具有更优良的活性是多糖及其产品开发急待解决的问题。

该研究以黑穗醋栗果实多糖(BCP)为原料,采用Fe2+-H2O2方法降解制备两种低分子量均一多糖(DBCPs),并对其结构特征、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进行深入研究。HPLC分析表明DBCPs分子量显著降低,进而导致其溶解性等理化性质显著提高;FT-IR显示DBCPs具有明显的多糖特征峰;GC分析证实DBCPs与BCP均由相同的单糖单元组成,但具有不同的摩尔比;NMR分析表明DBCPs和BCP具有相似的糖苷键连接模式;扫面电镜显示与BCP相比,DBCPs中的碎片结构的表面积降低,刚果红实验证明它们没有三螺旋结构。生物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DBCPs比BCP表现出更高的抗氧化性,α-淀粉酶和α-葡糖苷酶抑制活性,分子量较低的降解多糖DBCP-2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这些结果表明Fe2+-H2O2的降解并未改变多糖的主要结构,DBCPs可能在药物领域有潜在的应用。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徐雅琴教授,硕士研究生牛小杰为第二作者,通讯作者为杨昱副教授。该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1600276)、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C2015004)的支持。

上一条:许晶课题组在共乳化剂对纳米乳形成及性质影响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下一条:任永泰教授在水安全复杂适应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电话:+86-0451-55190317
Copyright © 2021 东北农业大学文理学院   技术支持:继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