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农校发〔2015〕26号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和《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五项改革”、“六大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水平,逐步实现本硕博课程的贯通和分级设置,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研究生课程总学分要求
硕士生要求在读期间修读33学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按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性意见或不低于30学分),博士生要求在读期间修读16学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总体框架
建立研究生课程群平台,原则上按一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群平台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学科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一)公共学位课程为全校所有学科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政治和英语课程。
政治课:硕士3学分,博士3学分,课程教学采用课内研究性教学与课外研究性延伸阅读相结合的方式。
英语课:学术学位硕士6学分,专业学位硕士3学分,博士3学分。硕士外语实行申请免修制和分层次教学,将研究生外教课程纳入英语日常教学。博士外语实行1.5+1.5学分制,即1.5学分为博士生科技英语写作基础课程,1.5学分为一级学科博士专业英语实践课程(由一级学科负责开设)。
(二)学科学位课程为一级学科的公共基础课程,适用于一级学科的所有二级学科,是整个一级学科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课程设置以一级学科通用基础理论、方法论等课程为主。
(三)必修课程为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的专业课程,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同时,注重专业课的综合性,避免专业课内容过于狭窄。
(四)选修课程为一级学科范围内开设的选读课程,要体现学科的交叉性。各学科在整体考虑课程设置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业需要的选修课程,并鼓励选择跨学科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还要突出前沿性和专题性,在保证课程授课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以小学分课程为主。
各学科可根据学科具体情况,对学科学位课程、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比例进行灵活设置。
三、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各学院成立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专家组。专家组选择3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相关学科进行课程体系的比较,找出本学科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比较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提出本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以此指导研究生课程的设置。
(二)精简课程,淘汰内容陈旧、不适应时代需求的课程,整合内容重复或相近的本硕博课程,以实现本硕博课程的贯通设置。
(三)研究生课程要小型化、多元化。鼓励开设小学分课程,探索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专门化、系列化和模块化。
(四)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强化研究方法论课程,加强前沿类、跨学科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团队开设“拼盘式课程”。
(五)鼓励各学科通过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学者共建一级学科通开课等核心课程,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鼓励开设全英文课程,以提升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水平。
(六)不断改革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个性化、交互式研讨课程教学,进一步加强网络课程建设。
(七)各一级学科提出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具体要求及考核办法。
(八)各学科在确立研究生课程群平台的基础上,提出本学科今后重点建设的研究生核心课程,确定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九)部分研究生选修课程对本科生开放,相关课程要明确对学生预修课程的要求。
(十)所有课程名称要有中英文对照。
东北农业大学
2015年3月31日